公司资讯

时有落花至 远随流水香

(唐 · 刘昚虚)

“十三五”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将呈五大趋势


“十三五”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将呈五大趋势

 

    随着技术的成熟与普及速度的加快,我国“十三五”期间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在采暖、制冷应用市场潜力巨大。不计算国外出口市场,仅我国国内市场空间预计可达数千亿元之巨,太阳能将在煤炭替代和用能结构调整中发挥积极作用,对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效应也将更加显著。  据调研,“十三五”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将呈以下五大趋势。 
  采暖区域南移市场空间逾千亿元 
  除传统的冬季采暖区域华北、东北、西北外,东部沿海、长江沿岸、西南等诸多省市也是冬冷夏热地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采暖需求呈上升趋势。据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联盟调研,初步规模仅河北一省就有1000万户左右农户冬季需要采暖,以每户需要30平方米集热器测算,仅河北省农户采暖所需太阳能集热器面积可达3亿平方米。我国“三北”地区(华北、东北、西北)是强制性采暖区,但“三北”之外的华东、华中、西南地区的冬季也非常寒冷。因此,太阳能采暖市场非常广阔。 
  相关支持政策有望密集出台 
  根据国家层面及相关省市出台的应对气候变化及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等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十三五”太阳能热利用发展规划起草稿中已把太阳能采暖、制冷列为主要发展方向,相关省市有望密集出台示范与推广政策。 
  太阳能与多能互补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试点将逐步展开 
  一是通过重点研究太阳能与其他能源(燃气、热泵、地热、电、生物质能等)有效结合的匹配方式,提高太阳能保证率,所开发出的性能稳定可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多能源互补供能系统;二是太阳能与多能源互补系统的集成配套产品,特别是集成控制技术,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及运行经济性的配套产品;三是结合不同能源的特点,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温度需求,太阳能与其他能源互补方式,并积累最佳节能效果技术数据的系统;四是研究太阳能季节性和跨季节蓄热技术在多能源互补系统中的应用;五是研究太阳能与区域热力系统和电力系统联合运行技术;六是研究太阳能与多能源互补系统在工农业领域的应用特点和适用范围。 
  太阳能制冷及应用技术研究将加速 
  一是研究低温集热器的太阳能制冷技术以及热水、供暖、制冷联供技术,积极扩大示范项目范围;二是研究中温集热器的高效太阳能制冷技术,开发出效率高、成本较低的产品,建设应用示范项目;三是研究集热与制冷集成技术,开发出功能适宜、可靠性高的控制装置;四是研究集热、制冷、蓄热结合和多能源互补技术;五是加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热水、供暖、制冷联供应用试点数量,积累数据和经验。 
  示范项目力度将加大 
  预计将建设包括规模化的太阳能热利用供热示范项目逾百个。学习国际先进太阳能区域供热经验,充分发挥光热在中低温技术成熟和大系统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制定我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和新能源应用产业园区、绿色能源示范县、区中可再生能源供热实施计划。行业专家分析认为,“十三五”期间太阳能热利用要结合新能源示范城市和新能源应用产业园区、绿色能源示范县、区建设,在适宜区域建设大型区域供热站数量达到200座,集热面积总量达到400万平方米,采取在非集中供暖地区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建和在集中供暖地区与既有供暖系统改造等方式,区域供热站的太阳能贡献率要逐步达到30%,系统寿命要逐步提升到20年。积累经验,为在2020年后全国推广打下基础。 
  大采暖区农村建筑太阳能热水、采暖示范项目有望超200万户。“十三五”期间在全国15个采暖省份的乡镇扩大河北省农村建筑采暖示范项目,全国1亿农户冬季需要采暖,以2.5%示范比例,建筑总面积为2.5亿平方米,年均改造5000万平方米,惠及50万户家庭,平均每省3.3万户,每个县约300户,假设政府补贴30%、个人出资70%。系统寿命期15年以上,可为2020年以后全国大面积推广积累经验。按每户一个采暖季节约标煤4.36吨测算,全国1亿农户可替代标煤4.36亿吨,减排二氧化碳11.3亿吨,将为改善北方地区空气质量、减弱雾霾、建设美丽乡村、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太阳能全年综合利用的供热、采暖、制冷示范项目有望建设200个。结合新能源示范城市和新能源应用产业园区、绿色能源示范县、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省、示范城市、示范县等建设,特别是在华东、华中、华南经济较发达的适宜地区,开展太阳能全年综合利用的热水、采暖、制冷示范项目200个,集热面积总量达到40万平方米以上,在保证替代常规能源和节能效果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性能系数,总结适合不同地区的数据,太阳能保证率达到40% 70%,系统寿命期达到15年以上。 
  工农业应用示范项目总集热面积有望达到2000万平方米。结合新能源示范城市和新能源应用产业园区、绿色能源示范县、区等建设,开展太阳能干燥、工业热水、水产养殖、温室培育和种植,大棚恒温等工农业应用示范项目,集热面积总量可达到2000万平方米,系统寿命逐步达到15年以上,在保证替代常规能源和节能效果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太阳能贡献率。 
  太阳能蓄热、太阳能采暖技术及应用已初获成效,但“十三五”期间尚待加强研究的有6大课题: 
  一是开展太阳能蓄热技术的研究。重点研究太阳能蓄热材料和蓄热系统,掌握性能稳定可靠、低成本的短期蓄热和季节蓄热技术。研究开发太阳能蓄热及主被动式采暖系统的集成配套产品,特别是集成控制技术产品。二是推进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技术的提升与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加强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的热工设计研究,提高太阳能贡献率、集热部件的热效率以及热舒适度;形成针对不同区域的参考图集及配套技术方案;形成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评估方法和检测方法,开展区域性应用试点。三是开展主动式太阳能采暖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提高太阳能保证率,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四是开展主被动结合,多能源互补的采暖技术的应用试点。五是研究太阳能蓄热与主被动结合的太阳能采暖技术应用。六是加强区域供热的技术研究,包括大系统集热、多能源互补、系统集成、控制系统、蓄热、太阳能与区域热力系统联合运行、太阳能和电力系统联合运行等技术。(来源《中国建设报》)

推荐新闻


开展节前专项检查 筑牢双节安全防线

9月底,集团安全设备部先后赶赴南通、苏州、南京等区域开展大型机械暨节前安全专项检查,重点排查塔吊、施工升降机、吊篮、物料提升机、卸料平台、脚手架等内容,及时发现多类安全隐患。安全总监张岳要求各项目针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所属区域及分公司需全程监督整改执行,跟踪整改进度与质量,确保节前所有隐患整改到位,坚决杜绝安全事故发生,守护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决胜“首批并网”倒计时——山阳光伏发电项目攻坚冲刺侧记

9月26日,扬州宝应山阳镇的初秋已略点凉意。该镇沿湖村700亩的连片水塘上,初具规模的光伏阵列泛着幽蓝色的光芒,与以往不同的是,工地上的喧嚣正逐渐被一种有条不紊的紧张所取代。距离 “10月30日首批光伏方阵并网”的关键节点仅剩30多天,集团首个光伏柔性支架渔光互补项目的建设现场已然进入最后的冲刺读秒阶段。


宝应县广洋湖镇现代渔业光伏融合示范项目签约仪式在启安大厦顺利举行

9月26日,集团公司联合中国电建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与宝应县广洋湖人民政府、镇江江之源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就《宝应县广洋湖镇现代渔业光伏融合示范项目》会谈及项目签约仪式在启安大厦顺利举行。


集团团委举办《四季乐韵——中外古典名曲品鉴》专题讲座

9月27日,集团团委借助“启安云课堂”平台,成功举办《四季乐韵——中外古典名曲品鉴》专题讲座。本次活动特邀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通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木火老师担任主讲,吸引了线上线下近200名青年同志参与。


铭记历史守初心 砥砺奋进担使命 ——江苏启安工会组织观看《731》纪录片活动

在国庆节即将到来之际,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江苏启安工会于9月26日组织全体职工集中观看历史纪录片《731》。


集团公司与南通开放大学举办深层合作交流会

9月25日,集团与南通开放大学深层合作交流会在启安大厦二楼接待室举行。南通开放大学校长金卫东一行六人,集团总经理张健、总经济师樊红燕、总工程师吴东辉、金润负责人蔡艇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