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荷花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唐 · 孟浩然)

盘点2014中国建筑业“高频词”


  盘点2014中国建筑业“高频词”

  转眼间,2014年即将划上一个句号。温故2014年中国建筑业,哪些故事值得我们去记忆?哪些“高频词”值得业内人士“点赞”?又有哪些事件令我们深思?

  回溯流逝的光阴,盘点2014中国建筑业“高频词”,既能帮助我们回望即将过去的一年,更是通过“回望”盘点得与失,使新的一年步子走得更稳、更扎实。

  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建筑业体制机制改革,历来是中国建筑业的主旋律,更是2014年中国建筑业的重头戏。上至住房城乡建设部下至各级地方建设主管部门,都把“深化改革”列为重中之重,红头文件、领导报告,都会反复出现这个词语。今年7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23条改革举措,其中要进一步开放建筑市场,废除不利于全国建筑市场统一开放、妨碍企业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招标投标监管方式的改革、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等等,都对深化行业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尽管2014年在加大这些改革与举措方面,各地建设主管部门都出台了相应的文件与规定,有的也已在逐步落实之中。但真正意义上的落地、开花,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与细化。

  中国建筑业市场化之路已走过了三十多年,有其成功与辉煌,也有不足与教训。行业的深化改革,更需要各级政府在“审批制度”、“资质管理”、“地方保护”等等多方面去进一步改革与突破。对于中国建筑业来说,2014年的深化改革才只是刚刚起步,但愿在新的一年里,深化改革的号角能真正成为促进中国建筑业加快发展的引擎。

  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这个词在业内已提了多年,去年本报就将该词列入行业年度热词,今年盘点依然是“高频词”之一。可以说,“转型升级”已成为行业内的一句使用频率颇高的词。但如何实现行业、企业真正意义的转型与升级,似乎没有一个可供借鉴的典型案例。

  如何把传统的建筑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增长数量型向效益型、发展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些老生常谈的内容尽管已深入到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家的年度报告的字里行间,但真正做起来却又是盲人摸象。管理与科技的创新、建筑信息化建设、建筑产业化、增长方式的转变等等,一大堆的新名词、新做法要落实到具体的市场督管、项目管理、施工过程中去,也并非是件易事。2014年,尽管行业内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BIM技术的运用、建筑产业化的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提速等等,都为行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革命,但如何从点到面,真正在全行业中得到普及,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指导、政策的扶持,更需要有企业家的决心与勇气。

  行业需要转型升级,但更需要有一大批敢于尝鲜的企业家去创新,去探索转型升级新路径,也唯有在创新中才能真正实现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期望明年,能看到有更多的企业去践行转型升级之道,为整个行业提供共享的经验。

  建筑产业化

  建筑产业化已经提出了多年,一些地方也在个别项目上进行了尝试,但效果并不明显。直到今年5月,我国首个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在辽宁省沈阳市正式挂牌。嗣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要求深入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到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达到20%,新增绿色建筑3亿平方米,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3亿平方米。结合节能减排方案,住建部也多次发文要大力发展建筑产业化。

  伴随着绿色建筑行动,建筑产业化上升到了国家级层面。一时间,建筑产业化成为了行业2014年的流行语,“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成为2014年行业新闻热点关注的话题。同时,各地也纷纷推出建筑产业化的时间表。然而,建筑产业现代化并非只是几个文件所能包办的。它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成型的建设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部件为基础,以科学的组织和现代化的管理为手段,通过将建筑住宅生产全过程的开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善的产业系统,从而实现建筑的生产、供给、销售和服务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

  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全过程极其复杂,关键在于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走科技兴业之路,积极开发和大力推广先进、成熟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将原来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转化为集约型经营模式,以带动整体建筑产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同时,还必须尽快制定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技术政策、投融资政策、住宅市场政策、价格政策、用地政策、城市建设与开发政策等等。如果从上述这些标准去衡量,我们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两年行动

  “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是今年9月份后行业内最为关注的话题。住房城乡建设部9月1日印发《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的通知,要通过两年治理行动,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落实工程建设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遏制建筑施工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等行为。通知发出后,住建部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长陈政高全面部署“两年行动”工作;紧接着,国新办又专门就“两年行动”举行新闻发布会。从住建部发通知到国新办新闻发布,层层推进,各地住建厅也都积极响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计划。业内人士更是将此次“两年行动”称为世上规模最大、最严厉的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理所当然成为行业内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落实工程建设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遏制建筑施工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等行为,这些内容其实年年在说,年年在治理,但收效却甚微。建筑市场之乱,其根源错综复杂,以权谋私干预工程项目,市场信用缺失、违法发包分包、层层转包、偷工减料等“潜规则”横行。这些困扰建筑市场多年的弊病,能否在“两年行动”中被彻底根除?

  但愿这次“两年行动”不再是只闻雷声不见雨点,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冲涤建筑市场的污泥浊水,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建筑市场新局面。

  “走出去”

  “走出去”战略是近些年来中国建筑业十分关注的热点,也是2014年行业的热门词汇。中国承包商“走出去”从以往单纯的劳务输出和对外承包工程,发展到综合体项目、从中国技术到中国装备乃至中国标准,在拓展国际建筑市场的进程中,2014年可以说是一个新的突破。

  据2014年公布的ENR250强榜单显示,中国承包商上榜企业达到62家,比上一年增加7家,62家企业的海外营业额平均达12.74亿元,同比增长4.34%。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在项目的内涵上,“走出去”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市场分布上,我们已从过去传统的亚非市场为主,逐步向北美、拉美、欧洲等地区进军;在承接的项目上,也逐步向中高端市场迈进。特别是在一些大型水电站、高铁等综合性项目上,创造了中国技术、装备、标准的整体走出国门,为我国承包商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增加了新的动力。

  2014中国承包商“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明年,随着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承包商“走出去”将会更加精彩! (摘自 建设时报)

推荐新闻


开展节前专项检查 筑牢双节安全防线

9月底,集团安全设备部先后赶赴南通、苏州、南京等区域开展大型机械暨节前安全专项检查,重点排查塔吊、施工升降机、吊篮、物料提升机、卸料平台、脚手架等内容,及时发现多类安全隐患。安全总监张岳要求各项目针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所属区域及分公司需全程监督整改执行,跟踪整改进度与质量,确保节前所有隐患整改到位,坚决杜绝安全事故发生,守护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决胜“首批并网”倒计时——山阳光伏发电项目攻坚冲刺侧记

9月26日,扬州宝应山阳镇的初秋已略点凉意。该镇沿湖村700亩的连片水塘上,初具规模的光伏阵列泛着幽蓝色的光芒,与以往不同的是,工地上的喧嚣正逐渐被一种有条不紊的紧张所取代。距离 “10月30日首批光伏方阵并网”的关键节点仅剩30多天,集团首个光伏柔性支架渔光互补项目的建设现场已然进入最后的冲刺读秒阶段。


宝应县广洋湖镇现代渔业光伏融合示范项目签约仪式在启安大厦顺利举行

9月26日,集团公司联合中国电建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与宝应县广洋湖人民政府、镇江江之源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就《宝应县广洋湖镇现代渔业光伏融合示范项目》会谈及项目签约仪式在启安大厦顺利举行。


集团团委举办《四季乐韵——中外古典名曲品鉴》专题讲座

9月27日,集团团委借助“启安云课堂”平台,成功举办《四季乐韵——中外古典名曲品鉴》专题讲座。本次活动特邀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通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木火老师担任主讲,吸引了线上线下近200名青年同志参与。


铭记历史守初心 砥砺奋进担使命 ——江苏启安工会组织观看《731》纪录片活动

在国庆节即将到来之际,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江苏启安工会于9月26日组织全体职工集中观看历史纪录片《731》。


集团公司与南通开放大学举办深层合作交流会

9月25日,集团与南通开放大学深层合作交流会在启安大厦二楼接待室举行。南通开放大学校长金卫东一行六人,集团总经理张健、总经济师樊红燕、总工程师吴东辉、金润负责人蔡艇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警企联动 筑牢安全屏障

国庆佳节将至,为优化营商环境,护航集团健康稳定发展,9月23日下午,启东市公安局经侦大队会同刑侦、政服、辖区汇龙镇中心派出所等单位组成东疆蓝盾护企队,来到启安大厦开展“迎国庆·送服务·护发展”警企联动专场服务活动。


集团公司参与“一日捐”活动 募集善款近12万

近日,集团公司发动全体员工参与的以 “汇聚点滴爱心,助力公益事业” 为主题的 “一日捐” 活动落下帷幕。此次活动由市委、市政府发起,集团董事长批示,工会牵头组织,全体员工积极响应,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彰显了启安人 “以人为本、回馈社会” 的企业情怀。